0325崩潰寶典#57 將每個親子挫折的轉捩點,視為安全感建立的契機!

Face崩潰娃的鎮定計 - En podcast af 之盈諮商心理師vs凱婷親子教養諮詢教練

Kategorier:

『好的童年將治癒一生,不好的童年將用一生來治癒!』 記得我有位朋友,曾跟我分享她在孩子4歲多時, 因為一些原因,選擇離開一段不合適的婚姻… 當年的她,雖然也會覺得心裡很痛苦,但事過境遷10多年了,沒有後悔 她說『痛苦和掙扎一定會有,但沒有讓這些痛苦擴散,讓自己帶著愁苦過日, 自覺得是因為我的童年經驗還不錯,我對生活也有一些正向的希望、預期和準備』 我是第一次聽朋友這樣分享這些經驗的, 保持自覺自省,坦然地分享這個人生經驗, 『她說著,好的童年經驗,絕對會讓痛苦…消彌至該有的大小。 而生活,依舊會帶著淡淡的哀傷希望並行,不過不會進入絕境!』 #這是正向預期未來的存摺 #和家人再度連結 #將接助挫折經驗 她記得,第一時間打電話跟家人提到已經考慮要離婚的時候, 家人的反應是 『有什麼話,回到家裡再講,你這段時間,一定承受很多…』 她說,她已經脫離童年,是個成年人,但即便到那一刻,面對最脆弱的十字路口。 都有一雙手會接助她,而不是告訴她「你好丟臉,你不要回家」 (這是她從別處聽來的講法,她感到很驚訝,但這在我們的文化中卻多有所聞。) 平日將責任還給孩子,但成為孩子的臂膀,即便到孩子成年 都能在未知的人生轉折處,做出符合內心真實感受較睿智的決定! 平日的點滴互動,就是親子關係依附存摺的點滴耕耘。 也許,在日日誠實面對自己的忐忑、無助、挫折和悲憤,都是生命的累積。 日日,面對孩子的小奸小惡、自私、嫉妒、錯誤決定或陰影面, 都不會讓人變壞,只有不被理解的人,才會恣意破懷良善, 割傷自己,也折磨別人。成為父母,當我們有意割傷孩子時,若能體諒自已實在過得不好。 就不會讓傷痛擴大,成為孩子的肩膀,茁壯到乘載人世間的風雨!我們,共勉之。 附錄: 錄製完這集後的某天,我剛好讀到 林欣慧教授 的一段文章,是在說明情緒智商的重要。 我截錄一段剛好是與本集討論內容相關的內文,讓大家參考。 以下: 『0~12歲是情緒智商發展及養成的最佳時期 身教重於言教,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。 孩子很多的想法和行為都是透過觀察學習而來的。 跟他最親近的人對她的影響會最深遠。 家暴不會遺傳,但是會重複發生在世代之間。 為什麼被家暴的小孩長大後容易變成施暴者? 因為他的情商沒有得到正面的發展,他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, 也不懂得在衝突時,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,和他人有效的溝通。 如果童年的成長經驗是一再被否定、忽視或虐待, 這些不被愛、不被肯定的負面經驗,容易造成孩子日後人格的扭曲,產生偏差行為。 相反的,孩子有安定的生長環境,在被呵護中長大, 他能信任別人,有著良好的自尊心,有自我察覺的能力,也有良好的溝通能力, 能善待別人、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誼,能承受壓力,有能力解決問題, 能自律、自我調節情緒。 懂得愛人的人,需要先被好好的愛過。』 參考資料:信誼基金會出版的手冊「#接住孩子的情緒」 EP#56 本集重點 1. 接續上集後半段,我們繼續談:打罵教育真的有效嗎? 2. 倘若從孩子一出生就給予良好的對待及正確的教養,孩子本身內鍵對待存摺,就留存在他的血液中 3. 為什麼有的人會一直吸引到恐怖情人?為什麼有的人會喜歡他人對他施以控制? 4. 我們對孩子夠好的對待,會是他在把愛移轉到身邊的人際關係的時候,的一個基本的基礎點。 5. 支撐孩子長出自己,不代表沒有讓他體驗到社會化,而是給孩子心裡一個沃土:你可以被良好的對待、不輕易的讓別人隨便對待他。 6. 父母不需要透過創造孩子的創傷來告訴他這世界有多險惡。 7. 最後聽聽之盈跟孩子日常的對話,父母不帶偏見的話語及價值觀帶給了孩子更開闊的眼界。 8. 最最後也聊到了如何在另一半情緒不好的時候好好的開頭對話、更靠近另一半去了解他,來聽聽之盈的示範與分享。 #FACE崩潰娃的鎮定計 #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#Katy親子教養諮詢教練 #心理療癒 #正向教養 #覺知教養 #信任心教